henanyuwang.cn 昆山網站建設 昆山網絡公司 昆山網站制作
Twitter和Facebook在美國引發的變革正開始在中國上演,開心、微博和團購為代表的社會化媒體正在促發一場叫做社會化商業的變革。眾包、企業2.0和社會化客戶關系管理正在成為現實。
在美國,隨著以Twitter和Facebook為代表的社會化媒體融入主流社會,并逐漸發展成為可與搜索引擎、門戶網站和電子商務相匹敵的互聯網基礎性應用。基于社會化媒體平臺延伸出來的第三方應用引發了全新的社會化商業變革。眾包(Crowd Sourcing)、企業2.0(Enterprise2.0)和社會化客戶關系管理(Social CRM)等商業管理領域的新概念先后問世。
在中國,情況也有很多相似之處,但特點也非常鮮明。隨著門戶網站、搜索引擎和電子商務巨頭先后加入社會化媒體陣營,跨界、開放成為2010年以來的網絡最新趨勢。一方面,團購的崛起,模糊了社交網站和電子商務的界限;另一方面,各大網站紛紛推出第三方開放應用平臺,鼓勵基于社會化媒體的商業創新。
客觀來看,社會化商業變革方興未艾,為企業投身其中開創了大好時機。為了幫助企業更好地理解和利用社會化媒體,迎接即將到來的社會化商業變革,CIC在2011年推出《從社會化媒體邁向社會化商業》系列白皮書。
該白皮書回溯了中國社會化媒體的發展歷程、企業對社會化媒體的認識和應用的不同階段,以及企業對社會化商業的預期,介紹了一些企業通過自覺利用社會化工具、社會化媒體和社會化網絡,有規劃地整合web2.0技術和互聯網空間來重塑其品牌——消費者的溝通關系及其組織管理和商業運作模式的實踐與案例。為企業利用“從社會化媒體邁向社會化商業”提供了理念和思維轉變的基礎。我們相信,隨著中國社會化媒體快速深入的發展,在中國的每個企業和組織的商業模式最終也都將逐步邁入“社會化商業”時代。所有的商業終將成為社會化商業。
蟄伏與成長
所謂社會化媒體,指的是允許用戶創造、交流內容并進行互動的在線平臺及技術,最常見的形式包括博客、微博、在線覺頻、論壇、社交網絡等。
在中國,隨著近年來網絡基礎設施日益完善,互聯網普及率的不斷提高,中國網民規模也日益擴大,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最新的統計數據,截至2010年底,互聯網用戶達到4.57億人,其中社交網站用戶達到2.35億人,博客用戶達到2.94億人,論壇用戶達到1.48億人,在線視頻用戶達到2.84億人。平均每個網民擁有3個社會化媒體身位。
中國的社會化媒體整體格局雖然與國外相似,但也充滿了獨特性。以社交網站(SNS)為例,國外市場中,Facebook占絕對的主導地位,而在中國,則產生了Qzone、開心、人人等大型社交網站,他們之間相互競爭,并擁有不同的用戶群體。而且,相比較西方網民,中國的網民更樂于創造和分享內容。知名研究機構Forrester通過對中美網民在線行為比較后發現,創造內容的中國網民比例(44%)明顯高于美國(24%)。
事實上,關于中國社會化媒體的誕生可以追溯到1994年中國第一個論壇——曙光BBS站的建立,當時正值中國互聯網開創和摸索發展道路的初期,十億人口中只有幾千人的互聯網用戶規模。與中國社會化媒體發展歷史相對應的是企業對社會化媒體應用的不斷深化和多樣化。按照CIC研究報告的界定,可以大致把企業認識和應用的歷史分成五個階段:蟄伏期(1994?2003年),培育期(2004?2006年),成長期(2007?2008年)及爆發期 (2009?2010年),以及預示著社會化商業時代即將到來的變革期(Social Business)。
在整個中國社會化媒體的發展歷程中,企業對社會化媒體的應用也在不斷地理解和深化,并扮演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根據CIC的L-K-P模型研究,2008年以前,企業對社會化媒體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領域:
聽(Listen)——聆聽網絡口碑,通過社會化媒體獲取行業資訊,評估品牌網絡聲譽;
識(Know)——通過網絡口碑獲取消費者洞察和產品反饋,深入理解網絡社區文化;
融(Participate)——融入網絡社區,與網民互動,傳遞品牌心聲。
爆發!社會化媒體時代
2009年以后,中國開始迎來社會化媒體的爆發期。先是社交網站熱潮迭起,同時伴隨視頻網站與其他社會化媒體相結合的各類病毒式傳播;再是以新浪微博為首的微博類網站崛起,2010年成為中國互聯網的微博元年;與此同時,團購網站遍地開花;接著又是以街旁,玩轉四方等為首的LBS(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務)類網站在互聯網領域掀起一陣“簽到”(Check in)狂潮。這一輪爆發關鍵的意義不光在于媒體形式的進一步革新,而是網民更深入地參與,以及伴隨著的網民互聯網使用習慣的改變。
社交網站(SNS)。社交網站集合了論壇的社區形式以及博客表達自我觀點的特性,鼓勵用戶使用真實姓名來更加有效地與其他用戶分享交流。 2009年,開心網憑借社交游戲成功切入白領市場;而校內網也改名人人網,將目標受眾擴大至年輕白領。隨著中國SNS社區的高速發展,營銷者開始更多地注意到這類社區。許多品牌、媒體和機構也利用不同方式融入社區和目標受眾群體。
微博(Microblog),是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簡稱,被網友昵稱為“圍脖”。和傳統博客相比,微博發布更便利、傳播更迅速,發布字數限制在140字之內,方便用戶通過電腦、手機等各類平臺瀏覽發布,信息分享實時傳達,并可一鍵轉發。微博的出現拉近了名人與草根的距離。
據2011年2月最新數據統計,新浪,騰訊,搜狐三大門戶網站微博的注冊用戶總和已經超過2億。其中新浪微博注冊用戶達到1億,日均微博量達到2500萬。
微博的出現使企業獲得了一種更加直接與消費者互動的渠道。很多網民感覺在微博上,他們和品牌的對話更像是與一個活生生的人在對話。他們的聲音能夠被品牌直接地聆聽到。和幾年前企業紛紛開立官方博客相對應,如今企業開通各類官方微博成為了一種新的流行。而這場微博大戰中,我們看到了各行各業中的各類企業組織乃至政府機關的身影。
團購。受美國知名團購網站Groupon巨大成功的啟發,中國也涌現出一大批與之相仿的網站(例如美團網、拉手網,等等)以滿足中國網民的團購需要。這些網站每天提供一筆折扣較大的商品或服務,只要消費者達到所要求的最低消費人數,購買就成功激活。團購網站之所以能在中國火熱發展的原因不光是價格的誘惑力,也包括與其他社會化媒體的緊密合作。
團購網站不僅滿足了消費者,對商家來說,團購創造了在短期內大幅提升銷量的機會,還可以幫助品牌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目前,很多餐館、攝影棚、賓館等服務性企業都參與其中,各大知名品牌廠商也以團購為營銷革新的新契機,開始嘗試社會化購物營銷和銷售新方式。
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務(LBS)。Foursquare的興起使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務(Location Based Service,簡稱LBS)類網站在互聯網和移動終端上成為新客。自2010年以來,中國已有20多家主流LBS。包括街旁,玩轉四方,貝多,嘀咕等。 2010年10月11日,網易推出LBS產品“網易八方”,成為第一個進軍LBS的門戶網站;最近,新浪微博也開始推出名為“微領地”的LBS服務。
盡管這個行業才起步,但在社交媒體領域非常活躍的品牌機構已開始嘗試與LBS網站合作,雖然這種營銷模式還非常新穎,但市場上已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功案例。
社會化商業試水
事實上,中國的社會化媒體在經歷了2009?2010年的爆發之后,受眾變得越來越分散,功能變得越來越復雜。戴爾、英特爾等社會化媒體實踐的先行企業為了更好地管理和應對社會化媒體帶來的巨大機會與挑戰,建立了社會化媒體聆聽中心,有專門的團隊負責社會化媒體的戰略規劃、培訓和評估。除了營銷、公關和廣告,也涉及其他部門。
這些團隊的主要工作包括如下幾項。
首先,研發和客服——論壇和點評網站上包含大量的消費者關于品牌和產品的評論和看法,可以為企業新產品開發提供依據和創意,并幫助改善客戶服務的水平和效率;
其次,營銷和溝通——SNS、微博、LBS、即時通信的互動性強,覆蓋面廣,非常適合做各種類型的互動營銷和溝通活動,從而提升企業的品牌形象;
第三,銷售和廣告——電子商務、游戲和視頻分享網站可以直接進行線上銷售、植入廣告或視頻廣告,能夠短時間內快速提升銷售水平和品牌知名度;
第四,人事和文化——SNS、微博開始成為新的人才招聘渠道,企業不僅能夠通過發布企業活動相關的照片和覺頻提升企業文化和公司形象,還能夠與潛在人才溝通互動;
第五,公關和情報——百科類網站是完美的知識分享平臺,博客能夠有效傳達與業的企業形象。
值得關注的是,從2011年起,各類社會化媒體的跨界整合開始成為一種新的嘗試。巨大的商業變革即將來臨——社會化媒體的迅猛發展和網絡口碑日益提升的重用性不僅通過廣告、公關、市場、銷售、人力資源以及客戶服務改變著品牌和消費者的關系和溝通方式,它也正在改變企業的商業模式和組織架構。
應該看到,社會化媒體具有很多傳統媒體所不具備的先天優勢:龐大的活躍用戶群、極高的訪問率和粘性、詳細的用戶信息,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用戶間的互動和相互影響力。雖然現在品牌更多地是把它當成一種新媒體,進行公關和品牌宣傳。但是行業的領軍者已經開始利用其社會化屬性進行更廣泛更深入的商業化嘗試。
首先,通過運用跨界手段,媒體平臺集成其他形式的應用。如淘寶網的SNS應用“淘江湖”、人人網的電子商務服務“人人愛購”、開心網集成開心團購、新浪收購麥考林等。其次,通過建立開放平臺,企業可向第三方開放,或與其他平臺合作。例如人人網、新浪微博與京東商城等購物網站進行鏈接,把購物網站上用戶的購物信息、評價、推薦等同步到SNS平臺之中。
從社會化媒體邁向社會化商業的過程中,不難發現,網絡口碑的研究和社會化媒體的運用已經不屬于任何人或組織的單獨管轄范圍,而更適宜把其作為公司運營管理計劃的一個重要戰略性要素。這些改變的意義遠大于“溝通”。舉個例子,團購現象已經逐步影響到企業的銷售方式;客戶服務同樣也受到網絡口碑的挑戰和在線輿論的壓力,使品牌不得不開始調整客戶服務體系來應對和回復網上眾多的消費者問題和意見??
這些變化都意味著不僅僅組織中某個部門需要適應或實現“社會化”,也預示著整個組織都需要重建或至少是“重審”如何更好地利用社會化媒體和網絡口碑資訊向“社會化商業”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