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看了很多評論都有說到,這是一部不同于中國電影,需要智商去看的影片,故而在觀影期間,很是認真去看,但在看到最后,還是不清楚里面的難點到底在哪里?只有一點讓小筆有些討論價值的,那便是,主人翁柯布,是否是從一開始便是在他自己的夢里,是在第幾層?最后的那個“陀螺”圖騰一直的族轉著,是否有掉落呢?似乎,不再是重點,重點是什么?
呵,重點是這部電影著實是火了,而就那小小的陀螺也火了,就是影片熱映的那幾天里面,圖騰在互聯網上的銷量巨增,那么一個小小的鐵塊居然銷價達到120元左右,而類似于《周公解夢》、《周易釋夢》、《夢的解析》這樣的書籍亦是熱賣。而接觸著互聯網最前端的電商人士,根據網絡評價,咨詢等各方面的了解,將電影衍生品的市場搬到互聯網上來,實現銷售盈利。這種情況并非在電影里面才體現,在先前春晚中也可見,劉謙的魔術道具、王菲的裙子、牛利的大衣……這樣的產品數不清楚,而類似于這樣的產品在互聯網上的熱銷程度亦讓媒體人士驚嘆,紛紛報道。
有沒有人細想著,為何這樣子的影視道具在網上銷量如此之好!而在實體店里有可能嗎?呵,答案可想而知,不可能有這樣的火熱程度,而且價格也給不了這么高。由于現在的電影衍生品在傳統市場上,不可能因由一時的影片熱而主營這么一塊,成本以及空間的限制讓這么一塊市場成為互聯網的一特色。想想,在電影里面看到這么一個產品,那么先會去網上搜索一下,這是什么,在哪里有,而順應“熱季”,網上已有人銷售,且可以快遞這樣的方式送達,不會有太多的空間限制,何樂而不為呢?
這是影視給互聯網帶來的經濟蔓延,而反之,互聯網給影視帶來了什么效應呢?
首先就說電影的評論,這么一塊,類似于豆瓣、天涯、時光,這樣子的網站,對于影視的評價很受看重,而這些不僅是一個分數而已,還有評論文字,這些文字正是帶動觀影興趣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網絡的宣傳是現在生活中的重要產品推廣方式之一。現實中有很多商家的產品在網上經由一些專業的推廣人士而火熱起來,而影視也正如此,我們無法確定在那些好評中,還有那些帖子中,到底有多少是影片方他們熱炒起來的,很多時候,聽著火熱,看著就不一定了,呵~互聯網的推廣,成為影視的另一“炒作”平臺。
最后,就直接用人員來說明吧,據消息報道“Facebook創始人原型電影首周票房2300萬美元”成為北美票房的榜首。互聯網的人士在電影世界里面作為一角色來說,無論是傳奇的創業始,還是個人的生活篇,總是吸引著現在更多接近互聯網世界的年輕一代消費者,記得看過一篇報道,有說到過在調查中,顯示中國的90后心中商業偶像更多趨向于互聯網這一塊,而傳統人士卻在少數。若有可能,中國也來一部“企鵝之父”亦是“百度世界”之類的想來吸引性是絕對的!
影視的道具的市場在于電子商務,若一影視公司在上映電影的同時,開拓其道具的網上銷售權,相信會成其另一盈利途徑。而互聯網上的熱議書籍、人士等拍成影片,是否也會引發觀影熱情呢?!這雙向的市場,在將來是否可能嘗試呢?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