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看到新聞,商務部在海口舉行的今冬明春蔬菜產銷銜接工作會議上通報數據顯示,據監測,11月上旬,全國36個大中城市18種主要蔬菜平均批發價格每公斤3.9元,比年初上漲了11.3%,比去年同期上漲了62.4%。
也就是說,去年不超過2.5元能買到一公斤的蔬菜,在上個月,需要3元,斷斷一個月,就需要再多花9毛錢。這速度,確實有點讓我們這些老百姓瞠目結舌了。當然,這食品漲價,原因還是比較復雜的。有氣候原因,今年南方和東北部分地區受自然災害的影響,農田受損,也有蔬菜運輸上,油價上漲等各方面因素。也正是這樣的契機,B2C農產品開始了加緊進入市場的腳步。
近日有看到關于深圳本地一個農場品正式運營的消息,從消費者角度來說,對于淘寶、當當、京東、凡客誠品肯定并不陌生,像這些網絡知名品牌沒買過也該聽過。而如果忽然問到,是否知道從哪里能買到農產品,恐怕要有許多的人回答不上來。
是的,對于農產品的網絡銷售,還存在很多的工作要做,其中一個,就是解決消費者對農產品在網絡上怎么賣?
對于互聯網來說,沒有什么是不可能,只有難與不難,而電商們也總是在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狀態中。和眾多電子商務項目來說,農產品電子商務并不好走,需要解決的最大問題就是運輸問題。
作為農產品,有其食用性的特質,在運輸上,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及物力,而在保證食品質量的同時,也要能達到利潤雙收的局面,實在是不容易。
并不是沒有人想過,以食材交易作為平臺,早在09年,就有人開始建立了類似的垂直電子商務平臺,針對年輕愛網購的白領推出網上訂菜,配送范圍內免費送菜的服務。
隨著業務的一步步發展,發現了平臺存在的問題,比如說:采購、配送和服務。作為新起步的平臺,在初期投入絕對是有限的,這直接影響到配送。而采購環節沒做好溝通,很容易出現,菜價并不便宜。讓消費者對比后打消購買意愿。當訂單多了,配送能力就顯得捉襟見肘,又直接影響到了服務的質量,很可能降低市場的信譽度。
所以,要想要起步走好,還是需要一些契機還有一些規模探索,特別是對于消費者群體的定位,如果定位在普通的日常買菜大爺大媽,恐怕一次購買金額20元左右,這個配送壓力還是相當大的。
筆者觀察了一下深圳這家新上線的農產品商城,很顯然,其定位是在中高端的農產品,主要提供的是天然無公害、有機蔬菜水果。而果品和肉類的選擇也以上陳貨源為主,從價格上,并沒有所謂的“白菜”價。看產品介紹上,最少的是以 250G為單位,大部分的果蔬都是以盒的方式打包,在商品包裝上也講究精致打包。運費上,也有詳細的說明,單次下單量超過300元的,可免收運費。很顯然,該商城定位是對生活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的中高端人群。有意思的是,該網站還給會員提供貼身管家,會指導消費者如何搭配食物更有營養,這樣看來,還是蠻有創新意識的。
大家都可以體會到,如今電子商務在生活中的滲透已經無處不在,就算沒有這次的物價上漲,菜籃子工程一樣是發展的必然。雖然還沒有嘗試,不過,對于應景而出的農產品網絡商城,還是保持一個期待的心情,也許有那么一天,大家都能在家點鼠標買菜。